原标题:“沉浸式课堂”让井冈山精神入脑入心井冈山:红色教育润心田
半月谈记者 范帆
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两年零4个月的革命斗争为井冈山留下了众多革命遗址、革命史料和革命英雄故事,让这里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依托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井冈山创新红色培训管理模式,打造沉浸式互动课程,培训效果得到学员们的普遍好评。
创新培训管理体制
随着井冈山红色培训的规模不断扩大,一些民间培训机构涌入,红色培训市场出现了监管部门不明、培训机构准入门槛过低、师资力量保障不足等问题,一度扰乱了井冈山红色培训的秩序。
2017年8月,井冈山管理局成立红色培训管理办公室,改变了过去“九龙治水”的局面,解决红色培训管理工作中力量不足、职权不够的问题。同时,编制出台了《井冈山红色教育培训发展总体规划》,并制定了40份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的标准化文件,贯穿于红色培训全过程,提升红色培训服务的精细化水平。
“我们要求培训机构统一教学培训内容、统一培训机构和教学人员资格认证、统一纪念标识,制定并完善了相关细则,对培训机构的场地、师资、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准入要求。”井冈山管理局旅游处副处长、红培办主任邹建平告诉半月谈记者,红培办通过采取签订协议、绩效考核、末位淘汰、一票否决等方式对市场化的培训机构进行管理考核,推动井冈山红色教育培训健康发展。
井冈山还加大对培训机构的问题整改和清退力度,对培训场所、师资人员、学员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规范现象进行了集中整治,并建立日常巡查机制和失信黑名单制度,将严重失信违规以及违法违纪的红色培训机构和师资人员列入黑名单,目前已注销不合格培训机构22家。
在沉浸式课程中感悟井冈山精神
在茅坪乡坝上村的山路上,传来阵阵嘹亮的红歌,来自豫章师范学院的47名大学生身着红军服,冒着蒙蒙细雨在泥泞的山路上跋涉,这是他们当天的培训课程之一——体验“红军的一天”。在这一天里,他们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敬献花圈,重走了一次红军路,在农民家里制作了一顿红军餐……
“井冈山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当代青年大学生更需要井冈山精神激励自己成长成才。”豫章师范学院的大三学生严淼告诉半月谈记者。
“培训课程不是灌输式的说教,而是通过体验红军当年的战斗生活,让青年学生切实感受到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的艰苦作战环境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宣传推广处处长李友俊说。
如今在井冈山,红色培训的课程设置不再只是坐在教室里由老师讲授历史,而是让学员们沉浸于井冈山这座“红色博物馆”中,在互动体验中感悟穿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在茨坪旧居、大井旧居、黄洋界哨口等地复原红军当年战斗生活的场景,将课堂搬到革命遗址,让老师和革命烈士的后代结合现场情景进行教学;排练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舞台剧《我的红军哥》、3D电影《黄洋界保卫战》等剧目,让学员“穿越”回到当年的战斗场景。
“如果说红色旅游是感官上的视觉体验,那么红色培训就是触及心灵的精神传承。”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明荆说,学院邀请老红军的后代来到课堂,讲述红军长辈们在生活中的点滴往事,并和学员们进行互动。
“一堂课”带富一个村
走进大井林场大井村的一户村民家中,房间干净整洁,窗明几净,房主吴冬梅正忙着收拾床铺,她家马上又将迎来新的一批培训学员入住。
“去年十月份我们家的房间都排满,学员在这里住得很舒心。”吴冬梅乐呵呵地告诉半月谈记者,2013年她将自己的房子改造成农家乐,和当地的研学教育基地对接,承接学员的住宿和餐饮,旺季时候每个月能有2万多元的收入,“现在的收入比在外打工高多了”。
在大井村,还有68户村民像吴冬梅一样,选择将自家农宅改造成农家乐,接待络绎不绝的培训学员。当地将红色培训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帮助200多家培训机构在21个乡镇找到“对家”,实现了“一堂课”带富一个村。
与此同时,井冈山建立了红色培训机构采购平台,100余家承接培训的宾馆酒店与所有贫困村结对帮扶,在食材、农副产品等方面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有效带动了井冈山的旅游食品、竹木制品以及茶叶、黄桃等富民产业蓬勃发展。
“学员在各乡镇开展研学、社会实践、拓展训练等红色培训体验活动,既丰富红色培训内容,又带动乡村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完善。”邹建平说。
联系电话: 0796-6551988 邮 编:343600地 址:江西省井冈山市茨坪景区红军北路22号
版权所有 中共井冈山市委红色教育基地 技术支持:南昌汉邦互动网络传媒
赣ICP备19014170号-1 公安联网备案号:36088102000057